因為光場誘導的自由電子加速,基于金屬針尖的激光驅動電子源,通常受制于能量擴散和脈沖寬度之間折中,這使得超越當前最先進的技術,極具有挑戰性。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等機構成功研發出了一種基于碳納米管的新型超快電子源,其發出的電子束能量異常集中且時間極短,可實現 0.3 電子伏特(eV)能量展寬和 13 飛秒(fs)電子脈沖(1 飛秒 = 千萬億分之一秒)。
這項成果突破了傳統技術瓶頸,為構建具備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的超快電子顯微鏡奠定了基礎,已于 7 月 2 日發表在《自然?材料》上(IT之家附 DOI:10.1038/s41563-025-02279-7)。
科研人員提出了基于一維碳納米管的新型延遲發射機制。在使用7 fs激光脈沖照射碳納米管的實驗中,觀察到電子在激光脈沖結束后延遲數十飛秒才發射,成功避免了光場直接加速的影響。
▲7 飛秒激光驅動的單色發射
該延遲發射導致約 0.3eV 顯著降低的能量擴散和約 13fs 的電子脈沖寬度。通過含時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研究發現了延遲發射是由集體振蕩和電子-電子相互作用驅動的。
▲發射尖端上的電子信號采樣
“更關鍵的是,我們發現并利用了碳納米管特有的‘延遲發射’機制。模擬研究表明,激光照射后,碳納米管尖端的電子會先發生集體‘振蕩’,并因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并非立刻而是稍晚一點才發射出來。”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李馳說,這個過程就像蓄力后再精準發射,顯著減少了激光強場直接加速造成的能量分散問題。
▲放電時間的測量
戴慶表示,這項研究未來將助力科學家“看清”超薄材料中粒子的瞬時變化,加速新材料與納米器件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