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北京時間 2018 年 10 月 4 日,華大基因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這是由中國科學家主導,歷時兩年,對 14 余萬中國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數據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構建約 900 萬個多態性位點的中國人群基因頻率數據庫
基因是生命的密碼,國家級人群基因組學研究以及對遺傳資源的保護與應用是精準醫學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美、英等多個國家已經發起國家級人群基因組學研究計劃并取得初步成果,我國也已在精準醫學規劃中啟動部分項目。
大型研究項目的完成需要較長周期,項目設計、樣本采集及基因測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資金,合理利用已有的數據將大大加速這一進程。
鑒于此,在嚴格遵從《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和生命倫理原則的規范,以及充分重視知情同意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華大研究團隊選取了 14 余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數據展開了群體水平的研究,開發了一系列適用于此類數據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包括 31 個省,36 個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國人群精細遺傳結構,實現了多種表型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了中國人群中病毒序列分布特征,構建了包含約 900 萬個多態性位點的炎黃中國人群基因頻率數據庫 (CMDB),其中包括約 20 萬個新發現的多態性位點。
該文章通訊作者、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表示,這一成果填補了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眾多空白,揭示了一系列中國人群特有的遺傳特征,有助于推動我國精準醫學事業的發展,加速基因科技在出生缺陷、癌癥、感染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研究首獲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認同
同時,這是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第一次認同在其上發表基因組學文章所使用的數據僅需保存于深圳國家基因庫,而無需向海外數據庫進行備份,這意味著國際學術期刊對我國遺傳資源保護法規政策的充分尊重與認同,也代表著中國已經完全有能力與實力管理與保護我國重要的遺傳資源,這對于我國的基因數據自主權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次研究揭示了中國漢族與少數民族群體的遺傳特點,并發現當今中國人群的遺傳特征分布同時受到絲綢之路等歷史因素與近代人口大規模遷徙的影響。研究還發現了多個隨著緯度的變化而在頻率上呈現明顯差異的基因,展現了飲食、 氣候等因素對中國人群的演化所起到的作用。
無創產前檢測群體遺傳學研究價值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簡稱 NIPT)是通過采集 5 毫升的孕婦外周血,從血漿中提取游離 DNA,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分析,評估胎兒患染色體異常的風險率。這項檢測技術主要用于孕期檢測 21 三體綜合征(唐氏綜合征)、18 三體綜合征、13 三體綜合征等染色體數目異常疾病。相關行業協會和專家將該技術定位為近似于診斷的產前篩查方法。
據估計,目前全球已檢測的 NIPT 已超過 1200 萬例,僅華大基因一家機構已完成逾 350 萬例,為出生缺陷防控做出重大貢獻。
截至目前,華大基因累計發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相關科研論文 53 篇,其中 SCI 論文 47 篇 (46 篇為與多家醫療機構合作共同發表),內容涉及方法學、臨床驗證、臨床案例、無創雙胎、無創單基因病&全基因組、無創染色體微缺失/微重復綜合征等。
發表于《細胞》的這次成果, 是華大研究團隊在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的一次嘗試, 取得顯著的成果。研究小組攻克包括方法學在內的種種難題,開發了適用于此類數據的分析方法和算法,并希望由此建立一套基于超低深度測序數據進行組學大數據研究的方法和策略,進一步發揮 NIPT 數據的價值,最終在《細胞》發表了題為《無創產前基因組學研究揭示多種復雜性狀的遺傳關聯,病毒感染模式以及中國人群體歷史》的研究成果。
文章共同通訊作者金鑫博士指出,該成果首次證明了 NIPT 數據在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研究中有著巨大的價值和潛力,此次研究建立的分析策略、算法和數據庫,對于今后類似研究的開展有著示范和借鑒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基于完全脫敏后的數據,所有研究均在人群水平開展,在推動科學研究的同時充分地保護了個體信息。
10 月 10 日將正式對外發布科研成果
華大的研究小組主要從中國人群體遺傳學、復雜性狀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中國人病毒感染圖譜等三個方面揭秘中國人群體中的生物大發現。
其中,通過本次研究,科研人員發現,甘肅省和青海省的漢族人群體中所含有的歐洲人成分明顯高于其它省份。這個地區在古代恰巧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河西走廊,是中西方人群匯聚的地方,很可能由此導致該地區漢族人有較高的歐洲血統。
10 月 10 日,關于此次科研成果的新聞發布會將在深圳國家基因庫召開,正式對外發布這一項科研成果。這也是華大在革命性的科技前沿領域發出深圳創新引領之音,獻禮國慶及改革開放 40 周年的一份“成績單”。
研究團隊主要成員: 劉斯洋博士(第一作者),徐訊博士(通訊作者),陳芳博士(共同第一作者),金鑫博士(共同通訊作者), 黃樹嘉博士(共同第一作者)
(邯鄲h5網站開發)